糧倉也有“黑科技”!從古至今人們如何儲糧?
央廣網北京7月2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眼下,全國夏糧小麥大規模收獲已經結束。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蘇、陜西、山東、河北、山西等9省已收獲超3億畝。一粒粒金黃的麥子顆粒歸倉,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任又落在了糧倉身上。
倉廩實,天下安。我國糧食的儲備和建造糧倉的歷史悠久,從古法儲糧,到“黑科技”滿滿的現代糧倉,糧倉是如何保障糧食安全的?科技又是如何為傳統糧倉賦能,從而符合現代需求的?
我國的糧倉歷史竟能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河南工業大學教授王殿軒介紹,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便有了存糧的習慣。當時的人們習慣將地窖處理干燥以后,把糧食存放進去,半坡遺址的窖穴就是很好的證明。
糧食是季節性生產的結果,也是人們的日常需求,因此,將短期大量收獲之后的糧食儲存起來,供長期日常消費的需求促成了糧倉的出現。王殿軒表示,這也是糧倉的生物學功能。
春秋戰國時代之后,糧倉的功能開始轉移到為社會、為政府服務上。當時的糧倉有平抑物價、賑災、戰備儲糧等功能。齊國的管仲為了解決糧食少、價格貴的問題,便鼓勵百姓自建糧倉,使齊國的糧儲得到加強,米價自然穩定了下來。
到了明清時期,戰亂較多,社會動蕩,百姓缺糧的情況屢屢出現,這時候便需要政府發放儲糧賑災濟貧。新中國成立以后,糧倉性質也有所轉變,農民將多余的糧食賣給國家,國家再把糧食儲存起來,這些儲糧受國家計劃調控,這些都是富有社會意義的糧倉。
我的糧倉工藝:從挖坑到改用鋼筋混凝土
我國古代糧倉的建造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直接在地下挖掘而成,有的利用山體建造,還有在地面上建起的糧囤。在zui早的時候,糧倉一般是作為地窖的存在。人們在地下挖好坑之后,便利用燃燒秸稈來干燥地窖的環境,再制作防燒層,這樣一個原始的糧倉就完成了。
從我國封建社會開始,人們習慣在地面上建造糧倉,這種糧倉也被稱為“糧囤”,是利用高粱秸稈皮編織成茓子圍成的糧倉。王殿軒舉例,比如在三國時期的烏巢之戰中,曹操火燒袁紹的糧倉就是糧囤形式的糧倉。
糧倉工藝發展到80年代的時候,糧倉的建筑結構一般是磚混結構,也就是利用水泥和鋼筋做框架,用黏土磚做墻體。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也會展現出不同的特色,如在干旱地區的糧倉建筑一般會用到泥土,所以當地的糧倉又叫土圓倉;而在東北地區的糧倉一般用磚圍成,因此也叫磚圓倉。
土圓倉(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大約2000年以后,出于環??紤],新型的糧倉舍去黏土磚,改用鋼筋混凝土建成。另外還有直接利用鋼板建成的糧倉,這類屬于儲期不長、流動性較強的新型糧倉。
我國的糧儲技術世jie領xian!
相比于一些發達國家,我國的糧儲時長較長,糧食長期儲存對糧倉的結構性能和配套性能都有更高的要求。
控制長時間存糧的因素有溫度、濕度、糧食的水分。糧倉的溫度影響著糧食的質量,王殿軒表示,我國的控溫儲糧的實用面積將近100%,并且很多地方的糧庫的低溫儲糧技術也在積極推廣。
在控制糧倉濕度方面,需要配置糧情監測技術。一旦糧倉的濕度變高,糧食便容易發霉、滋生害蟲。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國利用傳感器、電纜計算機技術來測量環境濕度、氣體以及檢測害蟲的發生等倉內狀況,這種技術又叫作多功能糧情檢測技術。
另外,我國在抑制蟲害方面,有充氮氣調技術;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有安防監控技術;在糧庫收糧時,保障農民和糧食經營戶的權益方面,又配有糧食收購“一卡通”系統等??梢哉f,從種植、收糧到儲糧,我國有著一條龍式的完備技術。
在技術方面,王殿軒認為科技進步是無止境的,機械化能向自動化的方向發展,自動化能向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信息化還能向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這些技術都依賴于大型數據庫、關系模型的建立,現階段我國依舊在努力的過程中。
監制:白中華
記者:富賾 楊揚
編輯:潘雨薇 楊冉
注意:以上圖文內容轉載于央廣網今日頭條賬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