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騰飛、張淑娟(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糧食產業技術經濟研究所)
糧食儲備是保民生安天下的物質基礎,是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石。進入新時代,糧食儲備“壓艙石”作用顯得更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端牢端穩中國飯碗,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又提出要健全國家儲備體系,科學調整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提升儲備效能。統籌發展和安全,需要增強底線思維,不斷健全我國糧食儲備體系,增強儲備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能力和韌性,提升糧食安全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我國糧食儲備體系取得顯著成效
建立糧食儲備體系是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保證本國糧食安全及社會穩定的普遍做法,各國均建立了一套與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糧食儲備管理制度。對我國而言,確保十四億人的吃飯問題是我國的頭等大事,也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zui基本的國情。我國自建立專項儲備以來,糧食儲備體系經過了初創期、發展期、改革完善期和現代治理期四個階段,這期間儲備體系發揮了調節供求、穩定市場、應對突發事件和維護農民利益的基本功能,特別是疫情以來更加凸顯“壓艙石”和“調節器”作用。
儲備管理制度不斷健全。我國政府儲備從初創到形成現代治理體系經歷了將近7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完善儲備管理制度、健全運行機制、創新管理模式,實施《關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修訂《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推動《糧食安全保障法》立法,實施黨政同責,各地相繼制修訂糧食儲備管理制度,法治化現代化的儲備管理制度體系更加健全。
儲備運行體系更加完善。經過多年發展,建立了包括中央儲備、地方儲備、社會儲備的多層次、全方位糧食儲備體系,形成了政府儲備與社會責任儲備、中央和地方儲備、原糧和成品糧儲備互為補充、協同發展的儲備體系新格局。我國的糧食儲備在維護農民利益、調節市場糧價、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應對了疫情等重大風險考驗。
儲備流通能力持續增強。當前政府儲備規模數量充實,質量良好,各地政府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量、銷區保持6個月銷量、產銷平衡區保持4個半月銷量”的要求充實地方儲備,一些地區根據實際需求做了適當增儲。為了適應流通需求,統籌考慮了口糧品種和飼料、工業用糧品種,優化了儲備結構,有效發揮了儲備銜接產銷兩端和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二、提升糧食儲備效能的政策建議
持續健全多層次的糧食儲備體系。完善以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政府儲備和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原糧和成品糧儲備相結合的儲備體系。根據財政承受能力和應對風險壓力,推動地方建立合理的企業儲備,引導糧食企業保持合理商業庫存。健全利益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提高企業參與社會責任儲備的積極性。借鑒國際經驗,鼓勵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自主儲糧,適度支持農戶科學儲糧。
強化各類儲備的協同運行機制??茖W界定不同糧食儲備的功能定位,明確各類儲備的政策目標,健全儲備主體之間的協同聯動機制。在儲備層級方面,強化中央和地方儲備協同聯動機制。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儲備的功能定位,統籌考慮央地儲備功能定位差別化、儲備布局錯位化、儲備品種差異化、儲備產品多樣化、儲備輪換分散化,增強中央與地方儲備的協同聯動效果,形成調控合力,提高儲備整體效能。在儲備類別和品種方面,綜合考慮產業發展、應急需要和通道節點,強化原糧和成品糧、口糧與工業用糧的協同;優化儲備質量結構,鼓勵開展優質專用儲存。在區域協同方面,創新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的協同機制,探索建立產銷區儲備成本分擔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探索區域聯動機制,提升域內安全互保協作水平。
優化儲備結構和區域布局。適應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和產銷格局變化,綜合考慮糧食產量、產業基礎、消費需求、應急保障等因素,堅持安全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優化糧食儲備的品類、規模和布局,確保糧食儲備的區域布局、品種結構與糧食生產結構和居民消費結構保持契合。綜合考慮糧食國內外流通格局、進口格局、加工產業布局和脆弱區域等因素,優化調整儲備布局。
強化儲備運營管理和監管水平。優化儲備輪換運營機制,完善糧食“產購儲運加銷”體系,充分發揮國家糧食交易平臺體系主渠道作用,積極利用大型綜合市場及期貨市場,構建儲備糧正常輪換的公開市場競拍機制和調控時期的定向拍賣機制,提升儲備吞吐輪換效果,增強儲備穩定國內市場、引導市場預期功能。加強市場監測預警,建立準確高效的糧情監測網絡。創新糧食儲備監管方式,積極運用信息化、數字化手段開展儲備穿透式監管、跨區域監管和智能化監管。
增強應急儲備抗風險能力。推動國家和省市縣各級糧食綜合應急保障能力建設,依托國家綜合性儲備基地、大型糧食企業、重要糧食物流園區等,健全布局合理、設施完備、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應急儲備體系。鼓勵央地企業開展產銷合作,增強央地聯動化解風險能力。在糧食主產區、重要物流樞紐、加工產業聚集區、自然災害多發區等建設一批高標準倉儲設施,構建高效快速的物流運輸調運體系。建立應急指揮平臺,促進省、市、縣信息互聯互享,加強糧源統籌調度、重大信息統一發布、關鍵指令實時下達、多級組織協同聯動、發展趨勢智能預判能力建設。加強應急網絡維護,逐步擴大和完善糧食應急供應網點范圍,確保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疫情事件等應急狀態下的糧食應急供應需要。
(本研究是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軟課題“我國糧食減損治理經驗及長效機制研究”和中國糧食研究培訓中心招標課題“政府各類糧食儲備邏輯關系與協同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本人所在工作單位無關)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注意:以上內容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